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4年 第16期 > 第6版 理论视野
新时代要积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
发布时间:2024年12月06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◇ 徐树全 田华丽 刘兰杰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”,“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”。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城乡融合发展,增强县城集聚带动功能,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城市化,大力促进“以县城为重要载体”的新型城镇化进程,这是加快农村实现城镇化和农民有效市民化的重大策略和重要路径。

第一,深化城乡融合发展需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

解决“人”的问题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,首先表现为增强县城的人口集聚带动功能。一方面,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让那些在城镇稳定居住和生活的“半城镇化”人群实现市民化,盘活存量、解决增量。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,把更多农民从局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,为城镇化提供持续后劲。

解决“钱”的问题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,增强县城的有效集聚还重要表现在产业资金的有效集聚。要用足用好各类政策,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和配套资金;降低市场准入门槛,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,让农民通过创业带动就业;用足用活增减挂钩政策,积极组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,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城乡建设。

解决“产业互动”的问题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,增强县城的有效集聚还主要表现在非农产业的有效集聚,成为县域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构成。县城经济作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,既起着直接集聚各种社会生产要素的核心作用,又起着对整个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强大辐射和带动引导作用。县域镇街经济应以特色产业为主,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。

第二,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要在城乡一体协同上下功夫

科学布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生活,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有人口的年龄结构、分布、素质等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预测,通盘考虑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布局,按照空间承载能力、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,制定城镇化的战略规划,避免人口在城乡之间钟摆式的摇摆不定。

掌握推进城镇化的节奏。城镇化不是简单取消“农民”二字,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,自然资源利用条件相对有限,这就决定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基础地位。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,必然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,比如粮食安全问题,农民离开农村后谁来种地,再比如城市承载能力问题,如何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、就业,保障他们的基本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问题?因此,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良性互动、协同推进,控制好节奏,否则必然带来种种矛盾,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感。

继续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。这是在县域层面推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,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子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城市化,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农村都必须转变成城镇,所有农民都必须转移集聚到城市,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一个镇街,也可以就近在一个农村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实现劳动就业,其生产生活最终要达到城市居民水平,这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。

第三,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抢抓机遇和城市更新上下功夫

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。深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中重大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关键问题,积极抢抓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机遇,切实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契合度,争取政策利益的最大化,有效将区域协调发展机遇转变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。

持续抓实农村深化改革契机。积极寻求和对接支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,切实将各项农业农村补贴政策落地见效。比如积极推广“吨半粮”“惠农贷”“粮食商行”等项目,扩大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、“保险+期货”等创新业务,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城乡有发展潜力企业、流向农业农村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,有效盘活农村“四荒地”、闲置宅基地等资源,进一步破解制约、激活和盘活要素,壮大集体经济,让农民获实惠。

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更新行动。推动落实城乡安居提升工程,推进产业园区补短板强弱项,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面貌新场景。提升功能品质。加快棚改安置区建设进度,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,高标准实施周边附属配套工程,切实改善居住环境。实施功能提升工程。扎实推进城市智慧中心、城区消防站建设,加快5G基站布局,扩大城区集中供热面积。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。加快打造内畅外快、互联互通的城乡交通网络,高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互连。实施靓化提升工程。坚持“建设一条道路、打造一处公园、拉动一片发展”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。深入推进补植增绿,广泛建设一批带状公园、“口袋公园”、主题公园、社区公园,让居民拥有更多家门口的绿色休闲游玩场景。

(作者单位:山东武城县委党校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